北勢溪古道位於台北縣雙溪鄉泰平地區的料角坑,因古道沿著北勢溪的上游河岸而行,所以被稱為「北勢溪古道」。北勢溪處處碧潭翠景,例如粗石斛、虎寮潭、闊瀨、黑龍潭、三水潭等,都是知名的露營地,而愈往上游走,青山綠水,景色愈為秀麗。
三水潭位於坪林、雙溪兩鄉交會之處。北勢溪與其支流灣潭溪在此交會,形成水潭,被稱為「三水潭」,或稱「雙溪口」。雙溪口是北勢溪古道與灣潭古道的交會處。這兩條古道都以溪潭美景而著名。兩條古道各自沿著北勢溪、灣潭溪,分別通往雙溪鄉的料角坑及灣潭。大台北山區不少古道,其中,灣潭古道是一條迷人而令人難忘的古道,而北勢溪古道又可媲美灣潭古道。其瀑布美景更勝一籌,尤其在連日雨後,水量充沛時, 更是令人驚艷!!今天我們所走的路線,就是從料角坑17號進入北勢溪古道,走到三水潭雙溪溪口福德宮.由此可以銜接灣潭古道.
徵得屋主同意將車子停在料角坑17號古道入口前方空地
古道入口標示牌. 嘉慶17年(1812年)噶瑪蘭正式設廳,當時淡蘭之間的主要官道是繞經東北角的草嶺,距離約二百餘里,宜蘭、艋舺之間路程約須三天,道路迂遠,往來不便。後來安溪茶商另由水返腳(汐止)走往平溪,再至雙溪大坪(泰平)地區,然後切往頭城,走出另一條淡蘭之間的通道,使宜蘭、艋舺之間的路程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。 位於雙溪鄉的北勢溪及其支流溪谷,以及雙溪鄉的其它河流溪谷,都曾在這條淡蘭古道路線上,扮演過重要的角色.而這條由頭城經由泰平地區,出汐止的淡蘭古道便逐漸沒落而被遺忘,只成為山區各聚落之間往來的村里級的道路而已。 今天走完古道後,我們將由泰平地區,開車往頭城做一趟古道巡禮.做為今天北勢溪古道之行的完美結局!!
入古道不久一段綠色地毯走來十分愜意
奇特的板根樹其樹幹長得有如一片木板
溪邊楓葉紅了可惜無法近拍
第一次過溪來到一舊橋遺址,石橋越過小支流,橋頭立著一塊建橋石碑。碑文刻寫著捐款者姓名及捐款金額。石橋已被水沖毀,只剩半截,無法通行。這座石橋分為兩段,中間有石墩,橋面是由四塊長石板所構成。長石板已經損毀,用五根樹幹銜接.橋頭的石碑,苔蘚斑斑,字跡模糊,「中正橋石碑」幾個大字,則仍清晰可辨。古道上的古橋命名為「中正橋」,初看見時,頗覺得唐突.其實這座橋是建於民國五十五年,所以才會有這種當代的橋名。這座橋應該是全台灣最小的中正橋,如今則成了北勢溪古道上特殊的遺跡。
溪邊另一處楓紅
河面寬廣處因水量充沛聲勢驚人
古道緊鄰溪邊而行
第二次過溪,木頭剛整修換過
此行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此處的瀑布美景
第三次過溪
這條古道最美的瀑布
一抹楓紅配上多孔橋更添詩意
留言列表